2013年7月4日,中国的拐点

  2013年7月4日,中国的拐点
  7月4日将开始中小学的暑日假期。盘点起来,中国经济跟7月4日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说它是中国的拐点也不为过。
  经济靠人打理。人行经济就行,人不行经济就不行。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目下的中国经济已经走入穷山恶水。今日这个局面,管理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实,管理国家也可谓是“创造”国家的美好未来。
  管理能力的高低,反映出创造能力的高低。
  从目下宏观经济危机四伏可以判断,诸多管理者的创造能力真是不敢恭维。
  为什么创造能力如此失艳缺丽呢?
  要探究出其中的奥秘,首先得弄清楚“创造”二字的本源含义。
  《易经 系辞》说,创造就在于“观象玩辞”,所谓观察现象、把玩语言。
  什么路线 方针 政策,实际都是语言,都是管理者把玩出来的语言集成。
  经济出了问题,也可谓是 路线 方针 政策出了问题,或者说是管理者把玩出的语言出了问题。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国家的管理者也可谓是上医。
  不管是上医,还是中医 下医,其实都是观象玩辞的行业。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医 下医都已经衰退得惨不忍睹了。
  窥斑知豹。
  由中医 下医,你可以看出上医的水平。
  观象玩辞,首先肚子里面要有“辞”,其次要懂得“观”。
  现在的管理者,这两方面都非常差。
  先说说为什么辞穷语差。
  【探本知源】习奥,中国数百万高毕生全部高薪上岗!
  习奥不是人名人姓,而是指“习诵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
  记得几年前上海有位身价十多亿的浙籍中年老板撒手西去。病重期间,老板放话说,如果谁能治好他,他愿意奉送家产。诸多媒体登出了这个消息,直至老板故去也无人接棒。
  从古籍的角度看,西医检测出的很多大病重症,中医都视之为小病轻症。可是全国范围内,能治疗所谓小病轻症的中医师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都是施教不当带来的惨不忍睹。
  中医是读古验古的行业。古书读不好,医术不可能高。
  唐朝以上,都很重视“蒙”古——启蒙读古。
  中国衰退于清朝。其实,清朝也还在乎“蒙古”。现在启蒙呢,“猫儿叫,狗儿跳,羊儿跑,花儿笑……”,低俗不堪,可普遍还自以为进步高超……
  历史上都是由老百姓自己举办基础教育——私塾类,现在都是由官方办教育。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官方怎么也办不好教育。
  掌握知识有两个方法。一是习,一是学。
  习,因接触而熟悉。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习会的,而不是学会的。有的人的名字含义很深刻。小时候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多半是长大后自己查字典弄明白的。传统文化里面有一种蒙学,每句都很简短,且朗朗上口,易记难忘。这些简短的语句都可以看作孩子的名字。几部“蒙学”习诵下来,孩子也就掌握了几千个“名字”了。到十岁左右再习习“字典”,深奥的名字都能渐渐理解,进而豁然开朗。
  这一施教过程,可简称为“习奥”。
  过去施教,13岁前除了春节,平时几乎没有节假日,家长和教师都懂得要抓紧13岁前的宝贵时光,争分夺秒完成养生学的施教与储藏。有是体即有是用。正是幼小时的宏大储备,造就了一代一代的大国雄才和民族脊梁。
  西方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已普及了“小班制”—— 一个班十来个孩子或者几个孩子。中国过去的私塾教育,有条件的就一个孩子。
  一个孩子,可谓是最小的小班,也是最奢侈的教育。
  要想复兴中医,复兴传统文化,就必须要恢复传统的“最小的小班制”模式。如果恢复传统施教模式,那最欠缺的就是教师了。即使算上几百万的高毕生都远远不够。
  要想进一步知道“习奥”的妙处,且看如下两篇附文。
  【附文1】强烈建议“家有学童”改名为“家有习童”
  刚刚读到个帖子《家长必读:新学期让孩子摆脱注意力不集中》,作者是“儿童健康知识”。本想跟帖说说 儿童都能“一心二用”,不需要像成年人那样“集中注意”,就能轻轻松松掌握知识,但前提是“不能在集体环境中”,必须是“一个大人搭配一个孩子”,采用“一对一”施教,孩子才能“一心二用”。看此帖最后一页是个大大的图文广告,跟帖的愿望随即云散烟消,片刻后另行开帖的想法又汩汩直冒。
  父母尊崇“三大印刻+三示推动”,孩子五六岁就能具备国学研究生的阅读能力。这是不是夸张?不夸张。只要懂得越小的孩子越能“一心二用”,必能告此大功。大概“儿童健康知识”没看过“三大印刻+三示推动”的原理。
  北方成年人听南方方言,多数难以听懂。北方人不管怎么集中注意力地去听,也很难在两三年之内,流畅讲述陌生的南方方言。大多数人甚至一辈子“集中注意力地去听”也说不地道。孩子就不一样了。孩子只要两三年,就能全盘复制。只要旁边有人说,孩子边玩边听(眼睛不需要看着说话人,不需要“集中注意”),就能掌握,就能运用。说的人越是不辞辛劳地“重复”喷涌,孩子掌握得越快。
  如果对着两个孩子说,孩子掌握得越慢,效果越差。
  如果对着十几孩子说,孩子掌握得更慢,效果更差。
  如果对着几十个孩子说,效果可想而知。
  在不少北方父母的心目中,南方方言比小学数学难多了,甚至比初高中的数学还难。可是,孩子只要听进去了,就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三大印刻+三示推动”的原理直白指出,孩子都有“内隐认知”的能力。无论是古文、现代文,还是数理知识,孩子都具备“有师提供,不讲自通”的“内隐认知”的本性。
  孩子“一心二用”的能力,又称为“习”力。“三大印刻+三示推动”的原理中,将“习”还原成了繁体,以此挖掘其真谛。习的繁体为“習”。習的下方一个白字,寓意刚出生时“一穷二白”,上方两个简体的“习”,既好似两个眼睛,又好似两个耳朵,寓意“多听多看,智慧灿烂”。 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听)电视广告,孩子最先记住的电视语言也多半是广告。“重复”播放是电视广告的主征。由此可见孩子喜欢重复诉说的语言,孩子希望得到重复诉说的语言,孩子很容易记住重复诉说得多的语言。所以,習字的上方两个 雷同字,又意味着“重复”。
  人们将一阵阵吹来的凉风,说成是“习习凉风”。人们读书发出的语气,也可谓是“习习书声”。只要每个家庭让孩子沉浸在习习书声中,学校9年的课程,足不出户两年就能完成。这个施教的模式称为“玩习”(意思是孩子一边玩,一边习)。
  孩子到十三四岁以后,“一心二用”黯然而去。
  如今小学里面每个班级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傻子”。傻子们去学校就是“混点”的。他们可以不认真听讲,可以不交作业。教师最大的希冀就是傻子们做个草把人,坐着不要乱说乱动,不要破坏课堂秩序,不要干扰其他孩子就好。
  每个孩子在不管多难的方言面前都不是傻子。为什么有的面对浅薄的教科书就成了傻子了呢?
  习是被动获取,学是主动探求。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玩中习多了,主动探求的自学愿望不请自来——此时的孩子才能称为“学生”。顽童到习童到学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升华过程。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家有学童”主要是面向十三四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改成“家有习童”,对消减傻子,极具雷霆万钧之力。“家有学童”改成“家有习童”,不只能消减傻子,也对教改有着晨钟暮鼓的指针意义。
  【附文2】强烈反对“亲子中心”关停并转
  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博大在哪里,精深在何处?
  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包括北清复在内的诸多著名高校,没有师生能讲得清、说得明。
  胡萍被各大媒体冠以“中国儿童性教育第一人”。
  令胡萍想不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就一个字“性”,中国传统教育可谓是“性教育”。
  不过,传统文化中的“性”是广义的“性”,而不是被大幅减肥瘦身后胡萍所说的“性”。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天生的、不是后天教化出来的,都称为“性”,孩子能哭能笑、能吃能拉能撒、能听能看,这些都属于“性”,所谓“天性”。
  能哭能笑、能吃能拉能撒、能听能看,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性”。而人体各脏腑喜欢什么味道、需要什么营养、彼此之间怎么衔接-如何关联,这些却都是看不到的“性”。
  人分“形而下”的身体和“形而上”的心体,传统医学则是研究人的“身性”,而儒家道家则是研究人的“心性”。研究身性的学问,称为“身学”,研究心性的学问,称为“心学”。
  “身学”、“心学”又称为“身理”、“心理”。
  当然,医学研究的领域,不止局限于身体,还放大到各种自然物质跟身体脏腑的配对,以及由配对产生的冲和之效。
  中医药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中国传统的“性教育”目标在于“让【民】众拥有的学问”,以后自【主】管理得“不生心病、不生身病”。“性教育”的方式主要在阅读。
  阅读的最高境界在于“穷理尽性、明心见性”。
  天地之间什么最重要?人最重要。
  老祖宗说“我最重要”(《大学》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即是“修懂自己的身心”)。
  “人同我身,身同我理;人同我心,心同我理”,把自己研究透彻了,也就透彻了天下每个人。
  “亲子”应该以读中国传统书为“中心”,可现在的“亲子中心”被关停并转掉了,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后记:楼主在本版发表了《听了“3岁看大,7岁看老”的讲座,婆婆按捺不住了》(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98/1/694520.shtml),持不同教见者认为幼小不应该以读书为主,而是培养“性格”最重要。楼主本想探讨“培养性格”也重在读书,可秉笔时,觉得“性格”二字太过沉重,值得另行开帖钻研。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今天终于贴屏了。呵呵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zmLYEEH4/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