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再次出现“钱荒”问题。从12月18日开始,央行连续3天启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累计3000亿元。但是,货币市场的整体紧张形势并未得到缓解,截至上周末,隔夜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大幅升至4.905%,1月、2月、4月期限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也都突破8%,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已经创下今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更为严峻的是,“钱荒”迅速地产生了溢出效应,特别是在A股市场上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最近的行情出现了自2008年以来最严重的下跌,股指连续12个交易日下跌,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扭转,计划于明年初重启的新股发行显然又将面临重重困难。
今年年中,我国银行业第一次闹出“钱荒”,央行为此不得不创新了调控手段,推出了SLO这个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帮助商业银行度过了危机。但是,当央行此次再一次启用这一调节手段的时候,它却使市场产生了一种新的担忧,如果每一次都由央行来帮助商业银行化解危机,那么,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无疑有了靠山,它们可以无礼自身经营上存在的不足,一旦出了问题就有央行来解围。那么,“钱荒”在未来将成为中国货币市场的觉现象,时不时地发作一下,对经济走势形成阶段性干扰。
显然,央行运用SLO这个工具来解决危机,短期来说似乎有其必要性,但从长期来看却不一定合适。更为重要的还是需要正视商业银行运营中存在的弊端,并且运用市场化手段和监管手段的双管齐下,纠正商业银行在经营上的偏向。此次银行业出现的“钱荒”,与半年前的情景几乎没什么两样,而其原因也在于由于年关来临,银行发行的很多理财产品兑付出现困难。这些理财产品集中兑付,固然反映了众多银行在理财产品期限搭配上缺乏合理而科学的安排。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销售时大多以高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一年期产品的回报率通常都在5%以上,高的甚至可以超过10%,远高于国家规定的同期储蓄利率水平。
但是,这么高的回报水平,银行应该投向什么领域才能达成承诺并且赚钱?在整个宏观经济走弱的背景下,理财产品要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各种要素市场的炒作长期陷于低迷后,很多银行理财产品事实上已经难以完成它承诺的高额回报,不得不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度过难关,因此“钱荒”的频频发生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理财产品为什么会在最近几年呈现出大跃进的发展姿态?主要的问题在于银行利率未能实现市场化后,各大银行无法通过市场竞争来完成揽储目标,于是便大力开发理财产品,以高额回报来吸引投资者。应该说,这是理财产品的正面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投资者的差异化理财需求。但是,大量出现的理财产品其实玩弄的是一种“以钱炒钱”的金融游戏,它们使金融衍生产品的链条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累积的风险也越来越高。这种环环相扣的理财产品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资金链断裂,就会引起全局性的问题。
实际上,银行并不缺钱,缺的只是能够在短期内临时调动的头寸,因此所谓“钱荒”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高利润,大量的资金只是通过同业拆借等资金、货币市场空转套利,不断通过杠杆投资和错配来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循环往复地周转,使货币市场充满泡沫。即使是在以往为刺激经济增长而注入的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中。
银行业出现的“钱荒”,凸显我国金融市场管理体制的严重滞后。在经济转型正在稳步推进的关键阶段,银行业务必须改变“以钱生钱”的“野蛮生长”模式,将信贷方向转移到实体经济上来。而作为央行来说,面对银行暂时的困难,就迫不及待地动用SLO再度向市场放水,那么只会加剧银行的这种投机炒作,反而会向市场释放出错误信号,使经济转型面临半途而废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