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h官网 clash for windows clash
央行竟然突然叫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到底是因为安全问题还是保护传统银行的既得利益呢?就安全问题本身,央行在叫停中明确表示“尚待进一步研究”。自己没有“研究”清楚就一刀切叫停,这是对创新的扼杀,是对守旧的保护,是对市场经济的亵渎。
央行周四晚间下发紧急文件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真可谓迅雷不及掩耳。阿里小贷把银行吓出一身冷汗,余额宝、财富通令银行心惊肉跳,网络银行接着就扑面而来。就在大家还没有愣过神、传统银行还在睡梦中,又传出阿里腾讯分别与中信银行联手开始推出网络信用卡。更加令人惊讶的是,大家还没有开始咀嚼网络信用卡的味道时,又传来消息支付宝和微信进攻线下支付业务,开始与传统银行包括银联等银行卡清算组织直面刺刀见红的竞争。
然而,最最让大家吃惊的是,央行下发紧急文件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3月14日新浪财经)。
央行叫停的理由是,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其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与资金安全。线下条码(二维码)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虚拟信用卡则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方面未尽义务。
金融业主要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的。信用和风险是一块硬币的正反面。只要能够经营好信用,就为防范风险打下了扎实基础。信用是金融安全基础和前提。在金融业的所有信用业务中包括贷款、投资、信用卡以及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业务所发生的一切风险都是对用信主体的信用状况考察了解不足,把控不全面。
无论是叫做虚拟信用卡或者网络信用卡,其关键还是要对用信者的信用状况做到完全准确了解和把控。在这方面阿里腾讯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在信用把控上有着很大区别。比如:传统银行对申请信用卡客户的资信调查和把控只能是过去的和静态的。诸如客户的工薪收入、家庭经济状况以及过去在发卡银行星星点点的信用足迹等。如果客户申报的静态工薪收入等不实,信用卡授信额度和透支风险就会裸露出来。
阿里腾讯互联网金融就大不相同了,特别是阿里。他们与中信银行联手推出网络信用卡后,在拓展客户的信用把控上将会更加全面真实准确,风险敞口非常之小。阿里腾讯把控客户的动态和最及时的资信状况,中信银行把控客户静态的、过去的资信状况。一静一动相结合,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基本可以了解的既清楚又全面,进而能够准确对其进行授信。
比如:阿里可以通过支付宝平台、甚至延伸到天猫和淘宝平台上,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就能够了解清楚客户的动态资信信用情况,这种信用状况是最真实、及时和具体的。中信银行调查客户的工薪收入、家庭经济状况等静态情况。这种结合是传统银行单打独斗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这也显示出了中信银行在所有传统银行中先走一步的高明和智慧。中信深知拥抱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巨头们深度合作是方向和出路。
至于说扫描二维码的线下收单业务以及其他支付的用户安全问题,支付宝方面称,条码支付的每笔交易只有一个专属对应条码,完成交易后下次会自动更新,生成的条码60秒内没有交易就会自动失效。万一用户支付宝账户被盗,经核实后可获得先行全额赔偿。
这两项业务受益者是客户和商户。给客户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支付便利,提高了消费质量和效率。同时,降低了消费中对银行卡的过度依赖,从而减少了银行从其中收取五花八门的费用。
对商家来说,支付宝和微信进攻线下收单业务,肯定会使得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收单服务费率有所下降,就是实行政府定价的发卡行服务费和银行卡清算组织网络服务费,只要竞争激烈,政府也会考虑降低费率,这将给商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直接利益。
当然,这给传统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银行卡上各种收费占到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50%以上,而银行卡收单业务收入又是整个银行卡收入的大头。试想,阿里和腾讯从网络信用卡的线上和银行收单业务地盘的线下,全方位对银行卡业务发起了总攻,这将很快使传统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被蚕食鲸吞,附在一张银行卡上向客户收取的几十种收费都将很快丢失,这么一大块“肥肉”被互联网金融这只“狼”抢走,给其带来的损失和冲击就可想而知了。
央行竟然突然叫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到底是因为安全问题还是保护传统银行的既得利益呢?就安全问题本身,央行在叫停中明确表示“尚待进一步研究”。自己没有“研究”清楚就一刀切叫停,这是对创新的扼杀,是对守旧的保护,是对市场经济的亵渎。
同时,2013年7月5日央行颁布出台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第三条所称的收单机构包括“获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为网络特约商户提供银行卡受理并完成资金结算服务的支付机构”,支付宝微信进入线下收单业务没有制度障碍。
李克强总理刚刚在记者招待会说,我们要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试问,法无禁止的网络信用卡和线下扫描条码二维码支付金融创新为何就不可为呢?又如何落实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