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h官网 clash for windows clash
当不良资产在各家银行的财务报表上大量“现形”之际,银行向债务人追讨欠款的诉讼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长三角“沦陷”、钢贸融资风险释放、房地产贷款风险加剧……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4月7日至5月7日,在上海各法院开庭审理的“金融借款纠纷案”就有近1200起,仅工行一家就有将近300起。
从开始诉讼到不良资产被法院拍卖,要经过1年以上的时间。“估计这波不良资产处置至少要持续5年左右。”专门从事不良资产处置律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这波不良资产处置背后,就是让银行“头痛”的不良贷款增长,资产质量恶化。
钢贸坏账大规模爆发“债主”银行态度暧昧
上海市浦东新区是金融机构聚集的地方,尤其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因此,浦东新区法院自然也就成为受理金融纠纷最多的法院之一。而钢贸类金融案件是浦东新区法院从去年开始受理最多的案子。“我们几乎把全部的力量都扑在钢贸案件上了,量太大。”浦东法院相关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说。
仅浦东新区法院民六庭2013年一年受理的钢贸类金融案件就有1100多件。经过调研分析,该院认为银行将至少又有1000余件案件起诉。“钢贸类金融案件剧增给我院金融审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和困难。”浦东法院相关人士称。
总部在上海的一家银行在其业绩说明会上也透露,仅钢贸行业单项,该行去年就净增58亿元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苏州和无锡分行。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与大多数借款纠纷不同,银行作为“债主”,对欠债不还的“老赖”,态度相当暧昧。
浦东新区法院民六庭反映,钢贸类金融案件银行起诉工作亟待规范。首先是银行的诉讼材料准备不全,对被告身份资料准备不充分,导致法院无法将开庭通知等一次送 达所有地址;其次,银行以诉讼为手段,起诉后又以双方正在协商为由,要求延后开庭。或者在法院的传票首次无法送达后,拒不提供被告其他有效联系方式,也不 同意公告送达,拖延时间。而且,对同一家资不抵债的钢贸公司有多家银行重复起诉。对存在争议或已有多轮查封的标的物,又提起诉讼的银行仍然要求财产保全, 加大了法院的审查难度。
由于钢贸类金融案件的被告多、保全多、公告多、送达地址多、大标的案件多、判决多等特点,浦东新区法院民六庭虽经全力奋战,仍在结案上面临巨大压力。
一位不良资产处置界的资深人士介绍,一般情况下,通过诉讼仍旧无法追回的贷款才会被银行最终划定为“损失类贷款”。“从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到最后经过资产管理公司拍卖,流转到我们手里,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该人士称。
目前,这波银行不良资产的“洪峰”恐怕还没有到来。银监会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四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从上年同期的4928亿元升至5921亿元,同比增长20%。穆迪的研究报告称,2013年四 季度不良贷款增长率显著高于贷款总额增长率。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目前银行不良贷款总额较2011年三季度的水平高45%左右,当时不良贷款处于5年低 点。截至2013年三季度,不良贷款增速显著超过贷款总额增速。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及国内信贷市场紧缩,2014年部分财力较弱的国内借款人将面临更大 的再融资风险,进而可能会导致贷款表现进一步恶化。
不良资产处置潮来袭资产保卫战打响
银行对钢贸类诉讼的暧昧态度或许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钢贸行业资金密集的属性能满足银行的信贷条件。而银行的信贷员、业务经理、相关负责人等能通过向钢贸企业发放贷款,来完成业绩指标、获得高额个人收益。
因此,即便在监管部门的三令五申下,银行仍然给予钢贸商授信,发放贷款;外地的中小银行也为了拓展市场纷纷进军钢贸领域。
实际上,钢贸企业重复质押非常严重。一套发票能对付多家银行,多家企业之间虚开发票,空提营业额。举例来说,截至2011年6月末,上海用于质押的螺纹钢总量为103.45万吨,是螺纹钢社会库存的2.79倍,这说明银行在贷前对抵押品检查和管理上存在很大问题。
“有时候为了能贷到钱,钢贸商们甚至敢私刻银行的公章,以证明曾经的贷款记录。”某钢贸商透露,不少钢贸商办公室的保险柜里也有一大包公章,真真假假。
对这些私刻的公章,如果银行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贷款审批手续来审核,一定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但钢贸商一旦获得贷款,就会给从信贷员到负责人的各级工作人员丰 厚的“回报”。在利益驱动下,一些银行的工作人员对私刻公章等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图一时超额完成指标、实现个人升迁,并不去想未来由谁对这些不 良贷款负责。
业内人士称,银行对钢贸贷款的风险心知肚明,担保公司、钢材市场、钢贸企业之间虚假验资非常严重,这是个风险极高的行业。但无论是银行,钢材市场、担保公司,还是钢贸企业都抱着侥幸心理,选择了漠视风险。
而钢贸类纠纷是银行众多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占比较高的一类。“从2013年四季度开始,一些原来经营情况比较好的企业,现金流也出现了问题——订单不好,资金利率在走高,实业企业难以承受。”上海一位资深贷款中介说。据了解,银行信用卡纠纷也在大规模爆发。
“2014年我们要打一场保卫资产质量的战役。”即使作为国有大行,中行行长陈四清在其业绩说明会的表态也透露着这场资产质量“保卫战”的不容易。
12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的2013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末,12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669.79亿元,较年初增加763.18亿元;其中,四季度环比增加212.81亿元。在不良率方面,农行、交行、中信银行(4.72, 0.13, 2.83%)排名前三,分别为1.22%、1.05%、1.03%,其余银行均在1%以下。“血淋淋”的数字说明了这次“保卫战”之艰难。
不良贷款上升国有大行也“日子难熬”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以往以稳健著称的国有大行也是“日子难熬”。
年报数据显示,五大国有银行2013年新增不良贷款总额接近470亿元,不良贷款余额达3743.15亿元。截至2013年末,工行不良贷款余额达 936.89亿元,全年增加191.14亿元,增幅达25%;建行不良贷款去年新增106.46亿元,余额达到852.64亿元,同比增长14.27%; 中行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95%至732.71亿元;交行不良贷款余额343.10亿元,较年初增加73.15亿元;农行不良贷款虽然仅新增 19.33亿元,但是不良贷款余额还是达877.81亿元。
与国有大行相比,已经披露2013年报的几家中小股份制银行需要面对的资产质 量压力更甚。东方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中信银行去年4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增加29.88亿元至199.66亿元,不良率增加13BP至1.03%。考虑核销 后全年不良生成率仍高达0.74%,并未比去年上半年的0.87%明显减少。尽管去年下半年核销力度仍较大,但逾期贷款占比也由中期的1.68%继续上升 至1.83%。资产质量压力依然很大。
专家直言,与经济周期关系最为密切的银行业,在经济增速下行趋势下,资产质量的风险正在加速暴露。交行在其年报中表示,该行通过压力测试提前预判信贷资产风险形势。交行于2013年初开展压力测试,设定了国内GDP增速下降至7%、5.5%和4%三种情景假设。压力测试显示三种压力下本行不良贷款率将超过1.2%、2%和3%,对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小微企业和信用卡业务受到冲击相对最为严重。
2014年以来,江浙部分地区暴露的房地产贷款违约个案加速了银行业内的“忧虑”。浙江当地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坦言,“虽然只是个案,但是江浙的企业普遍都有互保、联保的习惯,真担心违约风险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
浙江当地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他所就职的银行与另外一家国有大行在浙江地区的不良率居高不下。“据我了解,另外那家大行在早前温州地区出风险时,不良率一度飙升至5%,即使是现在也有3%左右的不良率,当然我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上述人士透露,尽管2014年才刚刚开始,银行的信贷额度就已经开始紧张。“不可否认,江浙地区受经济周期影响是最大的,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些地区的制造业、钢贸等领域贷款才是风险高发区。”
2013年报数据显示,工行制造业不良贷款继续攀升,不良率进一步上升至1.82%,制造业中的纺织及服装行业不良率已经达到3.15%,批发和零售业不良率为3.40%。建行批发零售业不良率高达4.91%,制造业不良率为2.88%。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3月份中银监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不良贷款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加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控”管理,增提拨备,充实资 本,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并提出要及时开展压力测试。特别要着力开展对产能过剩行业、融资平台、房地产和钢贸等重点领域、不良贷款快速上升地区以及集团 客户和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排查与防控,加强对表内外业务和系统内外业务风险传递的监控。
从各家上市银行的年报中不难发现,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已经成为银行普遍的“默契”。工行去年全年核销及转出不良贷款178亿元,而建行则在去年处置了485亿元不良资产,其中打包核销157亿元。交行在2013年累计压降表内不良资产人民币274.7亿元(包含批量打包在内),其中清收不良贷款人民币268亿元。累计现金清收不良资产人民币133.50亿元,累计核销不良贷款人民币118.1亿元。农行去年则尝试打包转让41亿元不良贷款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另外,民生银行2013年全年核销转出不良贷款114亿元,而其中有102亿发生在下半年,不良核销转出率创历史性地达108%。中信银行2013年通过清收和核销等手段,消化不良贷款本金104.7亿元。光大银行[微博”>在当年处置存量不良资产63亿元,其中债权转让39亿元,核销22亿元。平安银行2013年全年共核销及出售不良贷款约40亿元。
尽管银行业已经普遍意识到资产质量的风险不断加大,并及时加快不良贷款的处置,但多位券商分析人士仍表示,目前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尚存,不良拐点仍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