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发展速度,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正在成为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怎样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趋势?年初,回首过往,展望未来,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前进的参考。
  投资趋于合理 规模效益凸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中期进展情况
  “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发布实施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决定》中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发布实施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总体上,《规划》的制定经过了调查研究并结合国情,具有科学合理性,有效地推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转型;《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选择和政策安排,引导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正在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信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加速。
  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逐步深化。《规划》推出之前,某些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理性考虑,不顾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越过培育阶段盲目上马,还有些地方以既成事实来争取政策倾斜,导致某些领域的发展一度出现多地同质化布局,产能远超现阶段市场需求。
  “十二五”以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中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明确指示,各地重新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地方优势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产业与市场相结合,投资趋于合理。例如,江西省曾在2010年全面部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但2011年9月则强调聚焦,力推光伏、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
  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传统产业发展速度,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正在成为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规模有了较大比例的提升,工业产值增速以高于工业5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发展,吸纳高层次就业的人数增加。尤其是2013年以来,在整体经济低迷状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回升,在总体弱势中逆势上扬,部分产业增长速度为工业总体的两倍左右,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盈利状况良好,部分行业利润增速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均高于同期工业总体,利润总额保持较高的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远高于工业总体的发展速度将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助推单位GDP能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比例占工业领域的70%以上,在国家认定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新兴产业企业的比例占70%以上,在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新兴产业企业的比例占50%以上;各地均出现了一批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额比例超过5%甚至超过10%、具有国际先进研发设施和工程化验证条件的创新型企业;涌现了超千万亿次计算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大规模基因测序等重大成果,超材料、抗体药物、高端影像医学诊断装备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进展。
  同时,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出现了重要变化,以广东为例,民间投资咨询中介机构加速扩增、人才抱团集体创业、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挑战产业链高端跨越发展等新模式已产生良好示范作用。特别是民营企业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数量占七大领域企业总数的比例超过70%,在国家实施的重大产业专项中,民营企业获得支持的比例占到50%以上;在创新平台布局方面,2012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民营企业的比例超过80%。民营企业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提供了活力,增添了动力。
  创新资源进一步集聚,区域集群顺利发展。各地加强引导,力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首位产业”或优势产业,避免产业雷同。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将“融资”、“融智”、“融技术”、“应用示范拓市场”等措施更多集中在优势细分领域,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如珠三角形成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基因和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集群;长三角形成了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京津冀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在深圳、合肥、苏州、武汉、重庆等地均出现了一批数百亿元规模、具有特色优势的新兴产业群。
  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节能环保产业在“十二五”上半期发展迅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迅速发展,产值超过1万亿元,在2012年增长有所缓慢后,2013年上半年以来呈现恢复性增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1-4月主营业务收入比2012年年底提高了11.3%,利润总额累计增速恢复到2013年1-4月的11.4%。节能产业方面,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产值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1250亿元、1653.37亿元,同比分别增加50%、32.24%。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的企业达4175家,从业人员达到43万人。2013年上半年第5批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审核备案,大批有实力的央企进入该行业,此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项目抵押等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另外,我国煤炭利用的节能增效显著,重点突破700℃先进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煤制特殊液体燃料、煤分级利用多联产、煤基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新一代转化技术,突破污染物高效一体化联合脱除、二氧化碳利用和处理等核心单元技术,构建起以煤为主的多能源近零排放联产系统。环保产业增速不断加快,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所提升,水务公司在国际市场已经打开局面,静电除尘设备实现了大量出口。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有所推进。我国主导的TD-LTE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计算机、微电子、软件、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泛在、智能和高可信方向加速发展,日益成为推动“新工业革命”的关键。
  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京东方、华星光电、上海天马等企业平板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下一代互联网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示范网络,我国自主的地面数字电视国际标准逐步在海外推广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近两年复合增长率均达到30% 以上。互联网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向产业创新推进,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将对互联网产业金融系统产生重大影响,而微信的推广应用则冲击了传统的通信模式。但总体上看,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掌控能力仍未有大的突破,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还没有建立起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我国存在较大的信息安全隐患。2013年6月发生的棱镜门事件给我们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生物产业的规模及产品创新取得一定进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全国生物产业产值持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通过实施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生物育种等专项,推进了重组抗CD25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系统、高端医疗诊断服务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新方向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国内产品的水平在不断上升,如迈瑞在生命信息与支持领域的产品完全不弱于进口产品,心血管支架领域国产产品在国内市场也已经居于绝对主导地位。总体而言,我国生物产业基本接近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阶段,但产业技术体系不健全,现代化生产装备开发能力弱,核心主导技术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同时产业创新发展受到产品注册、定价、招标、监管等环节政策不协调的制约。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各领域取得初步成效。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在大型客机、大型运输机、先进直升机和通用飞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运20实现首飞,C919和ARJ研制继续推进,同时国际零部件在中国的转包生产量不断上升,波音零部件在国内采购每年增长20%。不过,民用航空产业规模较小,许多项目仍处于研发和认证阶段。卫星体系正在向平台化、系列化、业务化、高性能化发展,卫星应用产业正在由科研型向应用服务型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已经具备了空间基础设施自主建设的条件,北斗导航系统投入试运行,北斗系统产业化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轨道交通形成了以“高铁”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统自主发展能力,已投入运用的高速列车达820列,高铁运营里程已达到9356千米,居世界第一位。总体而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发展不平衡,一些高端加工设备、智能装备内控系统及其核心零部件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特别是PLC核心控制软件仍受制于人。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复杂环境中有所提升。目前,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大型并网风力发电、第四代核电、“水力压裂”页岩气开采等技术正在快速突破,将引发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太阳能和风能产业装备制造规模居世界第一,但面临美国和欧盟的贸易保护政策打压、国内市场发展缓慢和高端技术储备不足等发展压力,陷入市场尚未打开就产能过剩的困境。随着各项培育政策的推进,2013年以来形势有所好转。当前我国的农、林、废弃物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可以折合成3亿吨标准煤,但如何拓展应用还面临一定的困难。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处于广泛试点建设阶段,电网智能调度、智能变电站、配电系统自动化、智能用电等领域已经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以天津生态城为代表的综合性智能电网示范工程也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智能电网建设的经济性体现不足。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十二五”上半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已申请电动汽车相关技术专利3000项以上,制定电动汽车相关标准56项,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也都有所进步。精进电动生产的新能源车用电机实现了向美国出口,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销售继续推进,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25个城市的公共服务领域和6个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万辆。整体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但新能源汽车相对汽车总销量的比例甚低,还远达不到规模效益,电机和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性能及整车可靠性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骨干企业的新能源汽车还处于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初期阶段,技术基础薄弱,产品成熟度不高,新型的产业链还处于建立过程中。
  新材料产业的技术突破为进一步的市场化准备基础。“十二五”规划以来,新材料产业实现了多项突破,如T800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在国内首次实现规模生产,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实现高纯硅、碳化硅(SiC)材料、钛合金、碳纤维、高模量聚乙烯、生物基降解塑料、纳米绿色印刷材料等关键材料的规模化生产,骨干企业迅速成长,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支撑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的需求。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航空产业成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带动力量,带动碳纤维、钛合金等新材料不断加大应用。相关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如“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可用于航空件的8万吨级模锻液压机正式投入生产。高性能、纳米化、复合化和绿色化成为发展趋势,促进新材料产业市场空间和应用范围日益拓展。同时伴随着稀土市场的整治,市场秩序趋向完善,产能持续增长。但总体而言,技术上仍然存在“点上有突破,系统突破不足”等问题。
  规划政策抢占制高点
  各地政府有序推进部分重要政策的落实,重点关注重点领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在规划完善和政策引导等方面取得进展。在发布《规划》以及节能环保、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科技部发布了国家宽带网、现代生物制造等20多个专项科技发展规划,工信部发布了软件和信息服务、太阳能光伏等11个细分领域专题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26个省市相继发布了规划或指导意见,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延、范围、重点任务和区域发展重点方向。
  2011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累计发布重点领域各类规划30余项,发布财税、金融和相关管理政策措施70余项,30个省级政府以及计划单列市、省辖市发布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文件。为推动各类规划的实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及相关部门还修订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全面启动实施了云计算、平板显示、信息安全、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等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创新发展工程。
  通过培育国内外市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继续深入推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加大市场需求的培育。国家组织实施节能惠民、百城万盏、十城千辆、金太阳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各地针对当地的具体特点,实施需求侧激励。其次,重视培育国际市场。发布《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继续举办中国品牌商品非洲展、美洲展、欧洲展等。更新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将新兴产业100多项产品列入援外物资供货指导目录。结合我国援外政策和受援国需求,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举办30期援外培训班,为受援国培训各类人才超过800人。
  初步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应用。首先,国家和地方部署了一批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开发重大项目。中央财政通过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基金、专项),支持生命和生物、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科学研究工作,2012年共计部署“863计划”、“973计划”及重大科学研究计划403个项目。其次,制定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新建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产业技术联盟和产业专利联盟建设,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综合试验区试点,大力开展院省技术对接和建立工业研究院等,促进重点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最后,重视技术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融资平台的建设,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大中介对企业的服务支持力度。中关村示范区在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和推进科技成果处置、进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等方面开展了先行先试。
  加大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首先,中央财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了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设立战略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两年合计安排资金120亿元,直接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对《规划》确定的20个重大创新发展工程的投资达到2000亿元以上;全国也有近20个省市设立了专项资金。其次,在上海、北京、天津等9个省市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的同时,全面落实了高端重大技术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针对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所得税、新能源车船税等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
  (摘自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14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标题为本刊编辑所加)(薛澜 周源 洪志生 沙勇 李欣 王刚波 邬贺铨)
  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闻,请浏览国家发改委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www.chinasei.com.cn)

https://www.jiu-huo.com/index.php?_m=mod_product&_a=view&p_id=136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